- 概要
- 历史
- 文化
曲沃,乃“叔虞封唐之地,三晋发祥之端”。两千多年前,称雄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
曲沃,人文历史积淀丰厚,源远流长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——《诗经》,其中相当的篇幅
曲沃,自古以来,无论是农耕时代,还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,都以物阜民丰而著称,这也是
然而,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里,曲沃的经济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,抵御自然
新中国建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、艰苦奋
2002年,被评为全国百家竞争力提升最快县。2005年,全县国民生产总值(GDP)达到32。56
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。县委、县政府致力解决三农问题,下大力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,园区经
城市建设成就辉煌。2002年以来,县委、县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,对曲沃旧城进行了
招商引资成效巨大。山西宇晋钢铁有限公司、曲沃县闽光焦化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块头企业落
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围绕构建和谐曲沃,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。教育工作,曲沃中学连年在省
曲沃为古晋都地。曲沃之名,始于西周初期。古晋国以绛山为宗,绛水(今沸泉)出绛山之南,沸涌而东,折向北经青玉峡,东流白石山,悬而为沃泉(今景明瀑布),九曲而北入于浍,萦回盘旋,西流入汾。取其曲,取其沃,得名曲沃。公元前745年,晋昭侯封成师(桓叔)于此,号“沃国”,历桓叔、庄伯、武公三世,公元前678年,武公灭晋自代,定都于此。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为世子申生筑城,亦名太子城,即今曲沃城。秦汉为绛县,东汉改绛邑县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置曲沃县,县名自此历代无更改,当时县址设“曲沃古城”(今县城西南1千米处)。
1958年11月,由曲沃、新绛、汾城及乡宁县关王庙乡组建侯马市;1963年5月,恢复曲沃县,县政府驻侯马;1971年8月,析出5个公社建侯马市,曲沃县与侯马分置,县址迁回新城。(出处)
曲沃县辖:城关镇、高显镇、史村镇、曲村镇、杨谈乡、里村乡、西常乡、下裴乡、北董乡、苏村乡、安居乡。
2000年,曲沃县总人口222391人,各乡镇人口: 城关镇 33767 史村镇 21585 曲村镇 24380 高显镇 14940 里村镇 18414 苏村乡 17014 下裴乡 14959 北董乡 21366 西常乡 20157 杨谈乡 23643 安居乡 12166 (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;单位:人)
曲沃县辖5镇、2乡:乐昌镇、高显镇、史村镇、曲村镇、里村镇、杨淡乡、北董乡。共158个行政村。
县内里村西沟遗址,同闻名于世的丁村遗址同属一个文化层,证实先民远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在此繁衍生息,劳动创造。如今,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银杏树,虽历尽沧桑,仍枝叶繁茂,超脱升腾,以植物圈“活化石”之称,留下了历史遗迹。曲沃人民忠厚温顺,谦恭礼让,勤劳俭朴,耕读传家。生之于斯,长之于斯,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物质与精神财富。
曲沃乃“天府雄风、三晋重地”。这里的山、河、平原,风物宜人的自然环境,成为2800年前晋国建都的条件。武公据之以兴晋,文公依之而称霸,出现了“晋国天下莫强焉”的升平景象。作为晋国古都的曲沃, 当时的农业已种植小麦、大豆和谷子, 使用铁铲、铁犁和耕牛。手工业有冶炼铸造,纺织印染、制革制陶等。商业出现了“金玉其车、文错其服”的富商巨贾。晋国的昌盛本来该给曲沃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。 然而, 沧海桑田,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,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(公元487年)建县;在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频繁的战争中走过了漫长的1400余年。
历史给予了一个偶然的机遇,曲沃人民驾驭了这一机遇。明万历年间,县人张士英从福建引进烟草种子及栽培技术,经逐步种植推广,全县植烟面积最多时达17万余亩,约占耕地面积的27%,年产烟叶7 000余吨。旱烟作坊随着烟单种植也应运而生,多达百家,年产烟丝5 000余吨。其质甲于三晋,驰名中外,曾远销蒙古的乌兰巴托, 苏联的莫斯科、西伯利亚等地。一业兴而百业荣。清代中叶,县内商贾云集,店铺林立,座商几近千家,其中票号、钱庄有72家, 同与旱烟共兴衰。烟草种植与早烟生产成为曲沃经济命脉的支柱。随着时间的推移。旱烟加工渐次让位于卷烟生产,在此转折关头,由于烟农未能熟练地掌握烤烟叶的技术, 经济效益不高,致使烟草种植处于萧条地位。
近百年来, 由于帝国主义,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,至解放前夕, 曲沃经济已濒临崩溃。
“青山遮不住, 毕竟东流去”。新中国诞生后,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 曲沃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期,建国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,远远超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。